從《通知》內容來判斷
,國家強調要不斷深化對建立完善中醫藥服務體係重要性的認識
。盡管西醫處方中成藥受限給產業發展帶來陣陣寒風
,不過這次以縣為單位
,鼓勵縣中醫院牽頭組建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
,通過聯合體促進中西醫相互補充
、協調發展
。文件強調了三個“不得”
:即在醫聯體建設中
,不得變相地取消
、合並中醫醫院
,不得改變其功能定位
,不得以各種理由在事實上削弱中醫醫院建設
。應該說
,這讓數千億中藥市場冰火兩重天
,又各生歡喜
。
定製醫保支付方式
發展縣域市場是新未來
,而撬動這塊蛋糕的“杠杆”就是探索符合中醫藥服務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通知》指出
,探索實行按人頭總額付費等付費方式
,允許“結餘留用
、合理超支分擔”
,推動醫聯體從以醫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建立能夠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作用和中醫藥簡便驗廉特色優勢的機製
。注意
,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家庭醫生團隊提供的常見病
、多發病
、慢病中醫藥診療服務要探索按人頭付費
。
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指揮棒”的方向
,或許這就是新的盈利支點
。米內網數據顯示
,在國家日趨嚴格的監管下
,目前中藥注射劑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有緩慢下滑趨勢
,2018年跌破1000億元
,增長率為-8.54%
。國家衛健委公布第一批重點監控目錄的同時也開出了西醫處方中成藥的條件
。
《通知》要求
,到2020年
,500家縣中醫醫院要達到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推薦標準要求
,90%以上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縣級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要求
。簡言之
,全國中醫藥服務邊界將進一步延伸
,尤其是在醫保支付方式的助力下
,中醫中藥將別有洞天
。記者了解到
,一些藥企也開始在院內製劑的賽道裏探索
,反向試水新藥產業化更便捷的道路
。
優質製劑培育大品種
通俗地講
,此通知為院內中藥製劑發展掃清了政策障礙
。
廣安門醫院的玉紅膏
、協和的矽霜
、北京中醫院的紅紗條
、廣東省中醫院的疏肝降脂片
、廣州正骨醫院的萬應理傷膏……這些包裝簡單
、價格合理
、療效好的製劑深受患者青睞
。不過
,院內製劑的種類卻在不斷減少
。以北京為例
,相關統計顯示
,北京市現登記的院內製劑品種3449種
,含化學製劑和中藥製劑
。其鼎盛時期
,這一數字超過7000
。此外
,北京中醫院有批文的院內製劑192種
,其中常用製劑的數量83種
,僅占總量的43%
。
院內製劑一直存在規模萎縮
、價格倒掛
、生存困難的危局
。“產業資源的導入通過委托配製彌補醫院的生產能力不足,對醫院來說不可或缺
;同時通過專利轉讓和專利入股增加醫院收入
,提升創新能力
。”有專家稱
,企業也在深挖經典名方或配方的臨床價值
,考慮到新藥開發周期長
、困難多的現實
,選擇先以院內製劑的形式在省級區域市場麵向市場
,也是一種策略
。畢竟
,院內製劑已進行臨床推廣
,臨床基礎好
。
在他看來
,提前布局優質院內製劑
,選擇生產經營較好
,治療領域較大的品類布局新藥研發儲備工作
,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一環
。當然
,院內製劑尋求工業化生產的道路仍充滿坎坷
,接下來還需要配套政策支持
。
千億飲片驅動價值共生
近日
,華潤三九也介入中藥精致飲片市場
,進一步整合優質資源
,實現在中醫藥市場的整體戰略布局的關鍵性作用
。
在複雜環境下
,眾多藥企紛紛進軍中藥飲片板塊
,或加大投資力度
。如珍寶島
、步長
、李時珍等企業開始進入飲片市場
。而康美、香雪
、同仁堂等企業則紛紛加大飲片產業的鏈條投入
,意圖實現全產業鏈的打通
。
據悉
,在零加成
、降藥占比和新醫保目錄的作用下
,有機構預測
,到2020年中醫藥行業的規模將達3萬億元
,中藥飲片全行業將維持較高增長
,其中創新型的中藥飲片產品將順勢從中獲益
,改變市場格局
《通知》正好給行業注入了活力
。從產品類別來看
,中藥丸目前是中藥飲片加工行業中應用最廣泛的產品
,占行業收入的比重為38%
,如黃芪
、黃連
、甘草精
、人參及三七等被加工成的產品
。2017年中藥飲片主營業務收入占藥物行業整體的6.94%左右
,約為2165.3億元
。
目前中藥飲片綜合醫院和中醫院占48%的消費市場
。市場人士稱
,“中藥飲片產業雖曆經數千年
,但真正規範化和產業化的時間並不長
,目前還沒有形成寡頭經濟
,機會也會更多
。”(內容源自醫藥經濟報)